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刘子龙:窑变丹青绘万山——李砚祖的瓷绘艺术 2013-11-21 07:34:05

  刘子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旅游工艺品分会会长

 

  李砚祖的瓷绘艺术陶,很早就确立了它在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中国瓷器日用品早在十八世纪已经誉满欧洲市场备受友邦人们常以火的艺术言语赞美陶与瓷的艺术魅力,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工艺已经历了万年的岁月。新石器时期的彩的青睐。“China”一词代表了中国,中国“China”(瓷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瓷china器生产大国而闻名于世。

  陶瓷产品在机械性的常规生产中,匠师们付出了智慧和劳力,并积累了丰富的作业经验和高超的独特技艺,对陶瓷制品内在物理质量的稳定性有所保障,使陶瓷日用品向陶瓷艺术品发展具备了条件和基础。艺术家在陶瓷的造型和瓷面的装饰上亦进行了创造性的探讨,使陶瓷艺术的表现功能得到拓展,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陈列品和艺术收藏品。

  陶瓷艺术在历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传世名作,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陶艺家,无疑对继承、弘扬中国陶瓷艺术和中华民族工艺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下,在提倡创意文化产业、强调创新理念的今天,明显地感觉到我国多年来,在造型艺术领域中传统艺术继承的模式多于艺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因而创新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艺术创新意识滞后于传承性的继承观念。所以在艺术界尤其在工艺美术界的现代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甚至画面整体的造型形象,仍然延续着古人的艺术样式,模拟性的模仿痕迹大于创造性。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表现上,再现性的客体物象多于表现性的客观物象,致使许多的艺术作品缺乏时代性和现代性以及新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当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间的距离感,排斥雷同化的艺术样式,张扬艺术的个性,在题材上采用以包容范围更为宽泛的“审美概念”而非“美的概念”理论作为艺术创作的思想基础。艺术总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在众多艺术创新的前卫陶艺家中,李砚祖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革新艺术家,他不仅在艺术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在应用艺术的各学科的诸多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撰写和创编了大量的文献性论著,成果累累。近年来,砚祖先生又在陶瓷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形式元素的陶瓷彩绘,在塑造物象及其技法上颇见笔墨功力;在作品的艺术样式上,体现出唯美的艺术品位和唐宋以来的艺术气质,蕴涵着文人艺术雅致恬静的品格。这些作品也表露出他学子时期基础绘画和艺术学养功底的储备,时至今日得以在陶瓷艺术上抒情与勃发。经历了长时间陶瓷绘画实践,和对其工艺材质及其性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后,继续对釉的窑变性能及其功能进行了无数次探求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试验性的创作,成果非凡。

  历史上,陶瓷面釉材料的功能主要作用于瓷面表层,是覆盖坯胎的釉料而非陶瓷彩绘颜料。以传统面釉作为陶瓷绘画的颜料描绘物象,在陶瓷工艺上还是新的尝试。在尊重传统工艺规律的规范中他逆工艺而行,突破性的将面釉应用在陶瓷彩绘中,从而打破瓷面釉上彩和釉下彩传统的平面描绘手法。他利用积墨造型和泼彩的艺术手段和大笔落墨的传统绘画技法,以窑变釉为主体,描绘山河大川,形成千变万化的山水场景,极为生动耐看。

  以面釉绘画大山水,砚祖先生开了先河。其作品在山石物象诸自然客体的黑与白之间,在墨与色之间泼洒着釉料的墨韵,构筑着黑白色调的韵律。在墨与墨,黑与白,墨与色有序地并置中,形象地表现了岩石山川的大千风貌,凸现写意大山水的笔墨韵味,流动的面釉特质构建了大写意的艺术特征。在描绘客体物象和形式表现上,以理性与非理性的创作思维交织着狂放与收敛的平衡,控制着线条的流动与走向,控制着形体的塑造与色调的构成。在控制与非控制间自然地顺迎釉料随形流淌,勾勒出物体大轮廓的具象与抽象,在有形与无形的形态中占据着色彩的布局和画面构图的完整空间,在可变的随意性中又渗透着不同体积之间色度所折射出的光照和诸色并置的光色效应。由釉料窑变流动所留下的色晕和墨色塑造出令人遐想的无穷结构与形体,不同釉料的相互重叠交变映射出色粒之间及肌理的视觉感应力,这大大突破了传统陶瓷平面彩绘二度空间的表现手法,窑变釉料积变色所引发的视觉冲动,在环境色的作用下色调显得浑厚不焦,艳鲜而不媚的绚丽。

  面釉材质的独特功能为陶瓷绘画带来人工不可为的表现力,它的液态的特殊性和在彩绘中的偶发性以及在窑内高温的作用下,不可预见的釉色变化所形成的鬼斧神工的物化,给陶瓷艺术带来无穷的魅力。这种俗称“窑变”的工艺程序,已经被认定是陶艺家对作品最终艺术效果的期盼,如愿的陶瓷艺术品是天人合一的逸品佳作,可谓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孤品和神品而格外显得珍贵。

  将面釉有机地运用到陶瓷绘画上,不仅是工业材料物理性探索的课题,也是涉及釉料材质与彩绘颜料之间不同质地美感的试验性课题。艺术课题的设置与研究往往是在艺术实践中受到启发,也可能是在失败的经验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而获得的。一项科研成果需要反复多次试验并经历实践验证才得以确立。十五世纪尼德兰油画家杨·凡·艾克就是在绘画中发现以蛋清调制的绘画稀释剂(坦培拉)干的过快使绘画受到制约,因而产生研制油画调色剂的设想,起初以松脂、乳剂作为试验材料,最后选择油质,经过多次试验取得成功。首先由北欧传至南欧,遂引起世界性油画颜料的革命性的改革,至今全世界仍在运用这一研究成果。当代西班牙画家塔匹亚斯也是利用各种材料来拼贴的艺术形式,组合富有质感的材料制作作品,同样可以称之为是表现材料美感的代表性画家。

  绘画材料的改变和运用在当代艺术界视为前卫艺术的重要要素,改革材料和工艺已成为革命性的艺术行为。我国著名画家祝大年先生曾评论一位艺术家时写道:“一部艺术史也是材料和工艺的发展史,艺术史上很多重大的突破都是材料和工艺革新的结果”。砚祖的“面釉积色法”创制的成功,同样是材料和工艺改革的突破,是应用新的艺术观念,新的材料,新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样式,是利用陶瓷釉料“移传”的方式,将不同的材质以嫁接的艺术手法,移植在同一性能的物质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艺术行为,是改革性的艺术再创作。它改变着人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观念,给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增添了又一个新的材质、新的工艺方法。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项极有艺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砚祖先生用他自己的灵性和艺术的敏感性,探索各种釉料在陶瓷绘画中来表现的可行性,以大构成、符号化的核心要素排列画面结构,组合色调的冷暖变化,并借助现代工艺技术和构成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新艺术样式。他以跨逻辑思维的意识、跨工艺文化的艺术与材料共生的大文化概念,调整和调动审美概念的艺术基因,以新的艺术视角,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设计理念,为其创作带来更加宽泛的复合性艺术空间。以更加纯粹的艺术直觉带动创造性的试验,使面釉彩料的使用和研究更具超验的趋向,这项研究成果将会使陶瓷面釉材料的运用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也预示着面釉在陶瓷彩绘中所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象征着在陶瓷学科中确立一个纯粹现代绘画性的艺术美学体系,它将传播以陶瓷绘画艺术为主体的中国新工艺文化。火赋予泥土的艺术生命,面釉赋予瓷的色彩辉煌。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  京ICP备12006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