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9日,由线装书局、北京书画艺术院主办,华夏珍宝博物馆承办的“御苑翰墨·清代百位翰林书画艺术展”将在华夏珍宝博物馆阳光大厅启幕。
展览海报
展览将展出百位翰林书画精品130余幅,其中不乏张謇、刘春霖、黄思永等状元之书;“清四家”刘墉、翁方钢,何绍基、梁同书的艺术精品;“帝师”翁同龢、陆润庠书法佳作……
本次展览以书法为主,基本上涵盖了清代书坛各个时期的流转变化,也包含了帖学和碑学著名书家的精品及代表作品。通过研究这些翰林书家的作品,可以清晰看到清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左);傅红展: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中)
潘深亮: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书画鉴定专家(右)分别对每幅作品进行详细审核
展览从2016年开始筹备、策划、征集,历经八年之久,为保证展览品质,每一件入展作品经故宫博物院鉴定专家肖燕翼、潘深亮、傅红展,国家博物馆鉴定专家海国林,北京荣宝斋书画鉴定专家李砚强、刘尚勇等14位专家审核,对作者的生平简历、社会贡献、艺术风格、书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线装书局出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专家肖燕翼主编的
《御苑翰墨·清代百位翰林书画赏析》一书同期举办首发仪式
本次展览作品均收录其中
展览旨在通过百位翰林的书画作品展示,领略清代文人十大夫的书画艺术魅力,感受那个时代“天之骄子”的家教家风、艺术修养、文人情怀、高尚节操和奋斗历程,激励后人承担起开创新世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清代翰林书风,对中国书坛影响巨大
碑帖交融,取法各有神妙
刘墉 书法欣赏
释文:妙书鸿戏秋江水好句风行晓苑花
清代翰林书风,对当时的清代书坛影响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身居科举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选拔人才时代,是对整个士人阶层的引领。另一方面,鉴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和翰林与帝王特殊的关系,使得翰林们在领会帝王审美倾向上具有其他士人阶层无可比拟的优势。封建时代,帝王一人的审美与好恶,往往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审美追求。因此,帝王依自身的书风追求选拔翰林,翰林反过来又以帝王的审美来精进书艺,两者相得益彰。这不仅使翰林其人声名鹊起,也使翰林书风占据清代书坛主流。
翁方纲 书法欣赏
释文:诗编太白三千首颂迩城南尺五天
清代前中期,主要是指嘉庆以前,翰林书风主要是对传统正宗帖学的继承和发展。自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二王”的唐、宋诸家书风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到了清代,翰林们对其加以继承并推动其向前发展。康雍时期的沈荃、高士奇、査昇、陈邦彦等书家,其书风总体均未超出元、明范畴。乾嘉时期,刘墉、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永瑆等,将帖学推至发展的高峰,使帖学书法达到最高水平。其中,翰林书家众多,多成引领之势,是帖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梁同书《养生帖》
释文:谷神一章,养生者宗焉。《春秋繁露》谓养生之大者,在爱气。
闲欲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此言神无离形,则气多内充。董子亦有得于此。
清代中期以后,碑学逐渐兴起,向传统的帖学发起了挑战,并越发强劲。翰林书风也从主导地位的帖学转变成与碑学并行发展的局面。一些翰林书家崇尚碑刻书艺,如翰林阮元,提出“尊碑抑帖”的主张,倡导南北书派论,形成了南派“帖学”和北派“碑学”。至于清末碑学达到了顶峰,也不乏翰林群体的支持。
王文治 书法中堂
释文:炉存香已烬,柝止夜尤清。小院积方壁,远窓明短檠。
吴中人已返,江上酒谁倾。欲放山阴棹,檐端候鹊声。
清代翰林书法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是整个清代书法的缩影。无论是帖学的集大成,还是碑学的新兴与发展,都有翰林书家的推动力量。纵观本次展览,基本上涵盖了清代书坛各个时期的流转变化,也包含了帖学和碑学著名书家的精品及代表作品。窥管知豹,通过研究这些翰林书家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探求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