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窑变而神奇,因御用而名贵
——中国钧瓷
宋钧瓷三足洗
钧瓷,中国古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一,产自河南禹州神垕镇,始于唐、兴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烧造历史。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钧瓷神奇的窑变效果,一改汉唐以来“南青北白”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艺术皇帝宋徽宗定为御用供瓷。自古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等盛誉。
苗锡锦,“复活钧瓷五老”之一
钧瓷命运多舛,从“靖康之变”宋室南迁被迫停烧;到元末明初逐渐衰落;再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的南移带来的颓废;及至民国期间,又因兵燹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基本趋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来到苗家钧窑视察工作
艺术家韩美林向苗锡锦求教
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历史五大名窑生产之钧瓷。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以任坚、孔铁山、晋佩章、刘富安、苗锡锦为核心的钧瓷大师团队,历尽千辛,最终恢复传统钧窑技艺。
苗锡锦:当代钧瓷里程碑式人物
青年时期的苗锡锦
苗锡锦,1930年出生于钧瓷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19岁进入神垕镇人民陶瓷厂工作,开始自己的陶瓷生涯。70多年来,他见证了钧瓷从恢复、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是建国后恢复钧窑技艺的重要奠基人。
2019年,为表彰苗锡锦对于中国钧瓷发展所做出的的杰出贡献,国家为其颁发“建国70周年纪念勋章”。
为钧瓷“树碑立传”第一人
苗锡锦主编《钧瓷志》
1999年,苗锡锦主编的《钧瓷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钧瓷志书、首部钧瓷历史的专业文献,填补了国内五大名瓷志书的空白。
苗锡锦、苗长强主编《中国钧窑考》
2012年,82岁高龄的苗锡锦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其子)共同出版了《中国钧窑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对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的缘由、唐钧釉的本质与宋钧釉的关系、神垕镇的命名、神垕卢氏与钧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古陶瓷专家耿宝昌与苗锡锦探讨钧瓷
古陶瓷专家耿宝昌与苗锡锦探讨钧瓷
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对父子二人执着投入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长期以来,他以瓷为骨,以钧为魂,以钧瓷文化传播为己任,成为钧瓷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为新中国钧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被国家授予“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苗锡锦参与了钧瓷恢复的全过程,不但对建国后钧瓷恢复和发展情况了然于胸,而且对古代钧瓷的发展历史也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由他创制的钧窑作品,最得古瓷之神韵。
2001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苗锡锦被聘请担任此次活动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6年,为表彰他为传承和发展中国钧瓷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国家授予他“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苗家父子,艺脉相承
苗锡锦、苗长强父子
苗长强,在父亲苗锡锦的言传身教下,走上了钧瓷研究与创作之路。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苗长强成功恢复宋“官钧”的蚯蚓走泥纹等传奇纹饰,恢复天青、月白等钧瓷历史传统釉色。同时在造型艺术上打破了钧瓷传统造型的格局,打开了钧瓷造型艺术的新局面。
2000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世纪收藏活动中,他的两件精品(出戟尊和荷口瓶)被选中,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世人观赏。
2008年作品《双龙瓶》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主办的活动中,评选为“首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作品《圆满尊》被全国政协礼堂大厅永久陈列
作品陈设于2018青岛上合会议会客大厅
作品《和平友谊鼎》、《凤火瓶》、《八方进宝瓶》、被定为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高端国礼
外交部感谢函、北京奥组委感谢函
2008年作品《长城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赠国外政要礼品。
2014年,苗长强作品《泰尊》被选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出访韩国赠送韩国领导人及政要。
2012年,苗家钧窑被文旅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每一项传统手工艺的背后,都站立着一群人。他们或赫赫有名,或默默无闻,但都沉醉其中、孜孜以求,凝聚成传承的力量。传承,只因责任在肩。华夏珍宝博物馆愿与苗家钧窑一道,为钧瓷艺术再创辉煌贡献一份力量。